彼得前書 3:15 是一節廣為人知的經文,經常出現在背誦聖經金句的小卡片中。儘管這節經文通常與基督教護教學有密切關聯,但我希望著眼於其中另一個關鍵詞,並探討其在上下文中的意義。
「只要心裡尊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彼得在這節經文中,用一個詞總結了我們的信仰。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概括信仰,你會選擇哪一個?「救恩」、「恩典」、「十字架」、「寬恕」,還是「愛」?
彼得選擇了盼望(ἐλπίς, elpis)這個詞。
信仰為我們帶來盼望,而福音則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滿有盼望的地方。在彼得的教導中,盼望的概念遠超英文語境中的用法,具有更深層次的意涵。這種盼望不僅僅是對某事可能發生的渴望,而是一種堅定的確信——深信某事必然會成就的期待。
我們的盼望扎根於與神的親密關係裡,並指向一個充滿永恆公義的世界。神將徹底解決這個墮落世界的現狀。彼得希望讀者明白,我們的信仰不僅關乎糾正錯誤,更是指向全人類與受造界的最終完全恢復。當亞當和夏娃背叛神時,創造的和諧被破壞;然而,透過信仰,我們得以恢復與神的關係——這段因罪而破裂的聯結。我們通過選擇成為自己的「主」,向神宣告了獨立,這正是罪的本質。然而,當我們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成就的救贖時,我們承認了過犯,並尋求神的恩典,讓我們與祂破裂的關係得以恢復。從與神隔絕且絕望的境地中,我們得著盼望,再次與那位按照祂形象創造我們的神重新連結。
為什麼「盼望」這個詞如此重要?
如果我們在分享信仰時只談論罪,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傳遞福音的核心——那「好消息」。概括我們信仰的「盼望」是福音信息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這「好消息」不僅是罪已經被或能夠被赦免,更是因信稱義,藉著主耶穌基督,我們得以與神和好,並且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我們進入了一個與永活真神不可分割的關係,祂掌管著我們永恆的命運。我們的盼望建立在神必然成就的應許上。難怪彼得選擇這個詞來總結神藉著基督所成就的一切。
當我們為信仰辯護時,應以溫柔和敬畏的態度來表達(參彼得前書 3:16)。基督裡的盼望應成為我們信息的核心。雖然有時我們可能會批評世界的現狀,但如果我們沒有全面地分享這份盼望,或者語氣過於強硬,我們可能就未能履行為信仰辯護的責任。因此,我們應該默想神的盼望,並牢記我們被召去與有需要的人分享信仰。
Bock博士因其在德國圖賓根大學(Tübingen University in Germany)的洪堡學者的身份而備受認可。他已出版超過40本書籍,其中包括深受好評的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註釋書,以及有關對歷史耶穌的研究。同時,他也擔任神學院「桌上談」播客 (Table Podcasts)的主持人,在文化交流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他曾在2000年至2001年擔任福音派神學學會(ETS)的主席,並擔任《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編輯顧問。現在他擔任惠頓學院 (Wheaton College)和選民事工差會 (Chosen People Ministries)的委員會成員。他的文章經常出現在主要刊物上,並經常被媒體邀請擔任新約聖經問題的專家。Bock 博士曾獲得《紐約時報》的非小說類暢銷書作者的稱號,目前並在達拉斯的三一團契教會擔任榮譽長老。在他前往其他國家旅行時,即使比賽在深夜舉行,他也不會錯過他最喜歡的休斯頓球隊的比賽。他與莎莉結婚已逾40年,育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並且已經成為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