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們家接到噩耗:一名駕駛因分心使用手機,撞死了我姐妹騎單車的丈夫。同一個月,曾與我同遊大峽谷的叔叔也在鄰近城市過世。住在波特蘭的姪女接待了我們全家和從德州趕來參加追思會的親友。她不僅安排交通、準備餐點,更以喜樂的心接待大家。她後院的樹木正染上秋色,我抽空坐在露台,望著那些橙紅金黃交織的葉片,在家人的陪伴中,感受這份難得的平靜。追思會後,我們全家七人——十五年來首次團聚——在俄勒岡九月的晴空下共進晚餐。雖然心中充滿哀傷,我們仍在團聚中互相扶持,共同體會生命的短暫、婚姻誓約的有限,以及人性的脆弱。在這段悲傷的日子裡,我們更深切體會到,上帝那信實不變的愛,如何在我們最軟弱時成為我們的倚靠。
在叔叔的安息禮拜上,有一段耶利米書的經文令我印象深刻。當這位飽經風霜的先知環顧四周:巴比倫軍隊摧毀後的所羅門聖殿只剩殘垣斷壁,曾經輝煌的殿宇,那些金飾、石榴雕刻和香柏木嵌板,如今都已燒毀,成為廢墟,遭人掠奪。整座城市被毀,百姓全被擄往異鄉。耶利米目睹這一切時,他所哀悼的損失,遠比我此刻經歷的更為沉重。
然而耶利米這樣提醒自己:神「雖然使人憂愁,卻必照著他豐盛的慈愛(hesed)施憐憫。因為他心裡本不是要人受困苦,或是要世人愁苦。」(耶利米哀歌3:32-33)儘管人性軟弱,上帝對祂立約的子民始終信實。正是上帝這永不改變的hesed(信實的愛),成為耶利米的盼望。他深知上帝必施憐憫,並以堅定的愛持守祂的應許。
若要用一個詞來描述上帝的本質,我們或許會想到「全能」、「全知」或「無所不在」。這些屬性固然真實,但當上帝首次在經文中啟示自己的屬性時,祂在燃燒的荊棘中對摩西說:「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hesed) 和誠實」(出埃及記34:6)。Hesed常被譯為「慈愛」或「憐憫」,但更包含守約、信實與永恆不變的特質。
正是上帝的hesed(信實的愛)令約拿深感不满——這位先知曾渴望看全能者毀滅他的敵人尼尼微人,但上帝卻向他們施憐憫。於是約拿向神抱怨說:「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hesed) 的神......」(約拿書4:2)。對約拿而言,問題恰恰在於耶和華的hesed。即便在忿怒中,神依然顯明祂的憐憫。
hesed 這個詞再次出現在以賽亞書40章,將「草類的榮美(hesed)」與上帝話語的永恆性相對比:「所有的人盡都如草;他們的榮美 (hesed) 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上面;真的,這民的確是草!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唯有我們神的道永遠長存。(以賽亞書40:6-8)
草本的hesed轉瞬即逝,它的堅韌不過如一聲嘆息——世人也是如此。然而上帝的 hesed(慈愛)「永不斷絕,他的憐憫永不止息。每天早晨都是新的;你的信實多麼廣大!」(耶利米哀歌3:22-23)無論喜樂或憂傷,我們都在上帝那信實、恆久、忍耐、永不改變的愛中蒙保守。
除了在校授課外,Glahn博士也在意大利與英國教授沉浸式課程。作為一位著作豐富的作家,其作品涵蓋小說與非小說類,同時兼具記者與演說家身份,致力於推動能帶來生命轉化的思想,尤其關注藝術、婚姻,以及與性別議題相關的第一世紀歷史文化背景。Glahn博士出版的二十五部著作展現了她對生命倫理、性別倫理及聖經中女性角色的研究興趣。她還撰寫了十二册《咖啡杯聖經研讀系列》(Coffee Cup Bible Study)研經材料。作為Bible.org網站"Engage"專欄(專為基督教女性領袖設立的博客)的定期撰稿人,葛蘭博士同時是Substack平台的作家,並共同創立了基督教女性藝術與歷史研究中心 (The Visual Museum of Women in Christianity)。她與丈夫Gary育有一名已婚女兒和一名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