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我的兒子西奧(Theo)找到了一份暑假工作,銷售某特定品牌的刀具。有一天,在他接受培訓後,他回到家裡……你猜對了——他的父母將成為他的第一位客戶!在他的銷售推銷開頭幾句話中,他說:「爸爸,當你購買這套刀具後,我們可以扔掉所有你的廚房刀具!」當時我感到震驚,因為我幾乎不記得他以前曾經如此自信並帶有一絲自豪地說過這些話。隨著我繼續聽他推銷自己的產品時,顯然他完全相信他的公司製造了全世界上最好的刀具。
「自誇是一種罪」——所有基督徒都會這樣說,對吧?的確,誇誇其談是不對的,因為它根植於傲慢之中。聖經多處提到有關驕傲和自誇之罪(例如:士師記7:2;撒母耳記上2:3;詩篇49:6;箴言27:1;還有許多其他)經文。然而,在新約聖經中,希臘動詞“καυχάομαι”(誇耀)及其相關詞匯出現了六十三次。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哥林多書信中有三十九次使用這個詞語,其中近一半是為了捍衛保羅的使徒權威和事工。保羅是在誇誇其談嗎?
在古希臘羅馬榮辱觀念的文化中,自誇的行為在當時的哲學家和教師中是非常普遍。他們借助其自身的成就和社會地位的優勢,促使他人支持其觀點與論證,以吸引更多的追隨者。 無論是信徒或非信徒,保羅都強烈反對那些對自己誇誇其談的人(哥林多前書1:28-29;3:21-23)。然而,在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其中一封書信中,保羅說他被迫要誇口(哥林多後書11:16; 12:1)。為什麼呢?
他的反對者試圖抹黑保羅及其事工,從而抹黑那差派他的耶穌基督。因此,保羅通過敘述他的家世(哥林多後書11:22;對照腓立比書3:3-7)、在侍奉中所經歷到的考驗和苦難(哥林多後書11:23-33),甚至是超自然的經歷(哥林多後書12:1-6;對照哥林多前書14:18-19)來為自己辯護,捍衛自己的權柄與能力,駁斥假信徒的教導(哥林多後書11:2-4,11)。仔細閱讀這些經文會使我們明白,當保羅敢於自誇時,我們並不會看到他的驕傲,而是看到一個充滿熱情、關心愛護自己羊群的保羅;更重要的是,我們也看到那位活在他生命裡為他供應一切的基督。
同樣,保羅在羅馬書五章2-3節中說到:「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在原文中『歡歡喜喜』有歡呼、誇耀之意)。[英文譯本如下: “And we boast in hope of the glory of God. And not only that, but we also boast in the sufferings…” ]一位解經家嘗試將這個詞翻譯為「充滿喜樂的信心」。這個解釋在羅馬書五章2節中,或許能夠適用,但在五章3節中,這可能需要稍作解釋,因為一個人如何能在患難中充滿喜樂和信心呢?也許我兒子作為一名推銷員的經歷可以幫助闡明這一點。
西奧自信地展示他公司的產品,但這種自信並非源自他個人,而是製造這些產品的公司。他對該公司充滿信心,表達出喜悅和自豪,但這種的自豪感並不是來自他個人,而是那家備受推崇的刀具製造商。同樣的,保羅和跟隨他的人充滿信心、歡歡喜喜地(在原文中『歡歡喜喜』有歡呼、誇耀之意)等候著神的榮耀。他們渴望看到神將祂的榮耀彰顯給那些不配之人。他們堅信在苦難中能夠看到神榮耀的盼望,以致於能懷著對基督堅定不移的信心來面對人生中的苦難。
因此,今天的基督徒不可驕傲自負、誇耀自己的作為。相反,我們理應誇耀神恩典的作為,使身邊的人都從我們的生命中看見基督的樣式。當我們蒙受恩典時,來讚美這位神吧!因為這些福份不是我們所配得的。當我們身處於苦難中,我們之所以能忍耐,不是因為我們更屬靈或更有能力,乃是因為神幫助我們渡過在生活中許多的困境與試煉。當我們讚美創造主時,鼓勵並邀請身邊的人一同體驗生命中奇妙的恩典,使我們在每個季節——無論是好是壞的經歷中——都能感受到祂的信實。
在2008年加入達拉斯神學院之前, 謝博士曾在台灣中原大學任教, 並在香港、台灣和美國的多所神學院為兼任教授。擔任主任牧師,及與亞洲和北美基督教華人社區互動探討的經驗,讓謝博士感到他對神學院培訓的負擔,並啟發神學生更多從新舊約聖經原文的語言中來學習和探究上帝的話語,鼓勵他們裝備自己來竭力按著正意分解真理、向世人傳揚神的道、成為效忠於基督的僕人領袖。謝博士也對中文聖經翻譯工作頗有負擔,並鼓勵華人神學生一同擔負改善中文聖經翻譯工作的任務。他與妻子育有一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