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活在罪惡氾濫、墮落世界中的人們,確實有無數令人恐懼的事物。然而,上帝卻數十次叮囑祂的子民:「不要懼怕!」我們不該沉溺於驚惶與戰兢——這正是希伯來原文中「懼怕」一詞及其衍生詞的核心涵義。在以賽亞書41:10, 13-14中,上帝藉先知對未來被擄的百姓宣告「不要懼怕」——不是一次,而是三次,經文也用「不要驚惶」來加強語氣。這些流亡者確實有充分的理由恐懼:身處遙遠的巴比倫,他們或會懷疑上帝是否已經棄絕他們,或無力拯救。但上帝向他們保證,祂既有能力也願意帶領他們歸回故土。祂說:「因為我與你同在……因為我是你的神。」祂應允必扶持他們,並自稱為「保護者」——正是這保護的同在,使他們的處境截然不同。
大衛為我們立下榜樣,教導我們如何回應上帝所賜那安慰的應許——「不要懼怕」。在逃避掃羅追殺時,他曾哀嘆:「他們終日攻擊我,迫害我」,但當面對恐怖的威脅,他卻祈禱:「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他甚至兩度毫無畏懼地宣告:「我倚靠神,就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上帝告訴我們遭遇試煉與危險時不要懼怕,但同時我們必須敬畏上帝。大衛逃避掃羅時也曾說:「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當敬畏祂…我要將敬畏耶和華的道教訓你們」。他闡明敬畏耶和華意味著拒絕邪惡、遠離詭詐的言語,並行正直之事。「懼怕」一詞原本所指的驚恐戰兢已逐漸淡化;當用於描述上帝子民對祂的敬畏時,特指尊重祂的權柄並順服祂的旨意。
「敬畏耶和華」的主題貫穿舊約智慧書卷:箴言、傳道書與約伯記。箴言1:7與9:10指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人必須存謙卑受教的心,主動選擇敬畏祂。箴言3:5-7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敬畏耶和華的人行事正直、恨惡罪惡,也不羨慕罪人;耶和華必豐厚賞賜那些敬畏祂的人。
傳道書的結論是:人當藉遵守上帝的誡命來敬畏祂。書中的傳道者以「日光之下」的視角描述世界,使讀者在體會萬事虛空與死亡定局之後,承認人的有限,從而歸向上帝、心存敬畏。傳道書建立在箴言所奠定的根基上,透過展示不敬畏神之人生的虛妄,試圖將讀者帶回敬畏上帝的起點。
約伯與他那幾位自以為無所不知的友人辯論時,闡明世人無法完全明白上帝在世的作為。他總結道,真正的智慧在於敬畏上帝、順服祂:「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事便是聰明」。
凡信靠上帝的人,在患難來臨時無須懼怕,因為上帝的同在能驅散驚惶與恐怖。然而,我們確實需要心存敬畏,並順服祂。奇妙的是,這樣的敬畏使我們能脫離這墮落世界所帶來的種種畏懼。
作者 Robert B. Chisholm博士
雖然 Chisholm 博士喜歡教授整本舊約聖經,但他最喜歡教授士師記、撒母耳記、以賽亞書和阿摩司書。Chisholm 博士出版了七本關於士师記 - 路得記和撒母耳記 1-2 章的評論書籍。他是《國際兒童聖經》和《每日聖經》英文翻譯的顧問,也是《新英語譯本聖經》(NET Bible) 的舊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