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σάρξ)一詞通常帶有負面意涵,在保羅書信(及其他經卷)中尤為明顯——常將「聖靈」與我們脆弱、易陷於罪惡與悖逆上帝的肉體本性相對比(羅馬書8章;哥林多後書10:3;加拉太書5:13)。然而,「肉體」更多時候單純指人的身體或泛指人類(路加福音3:6;使徒行傳2:17;希伯來書9:10;啟示錄19:18)。本文將聚焦於此一層面的用法。
這本是個平凡的詞彙,但其獨特之處正在於被用以指稱耶穌。最深刻的運用見於約翰福音1:14——約翰形容「道」(ὁ λόγος)成了「肉身」(σάρξ)。請看,這個原本指涉人類身體的詞彙,當用來指向上帝的獨生子時,便承載了極重大的神學意義。耶穌——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格、萬有的創造主——竟親自成了受造界的一員。上帝的兒子成為人。
當代常見的異端基督論多是否認耶穌的神性,然而在早期教會,主要爭議卻在於他的人性。這不難理解:那位從永恆中就存在、創造宇宙的主,怎會屈尊降卑成為如我們一般的人?正是這種看似不合邏輯、甚至超乎人類理解的概念,彰顯了上帝對世人極深的愛。事實上,相信耶穌真實的人性(與他的神性同等重要)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約翰一書4:2明確宣告:「你們可以這樣認出神的靈:凡是承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 (ἐν σαρκί) 來的,那靈就是出於神。」(新譯本)。約翰更進一步指出,否認這一真理的,就不是屬神的,而是敵基督者的靈了(約翰一書4:3)。
因此,這個看似平凡的「σάρξ」一詞,實則蘊含著關鍵性的神學意義。若耶穌基督未曾道成肉身、取得完全的人性,他便無法完成父所託付的救贖使命:他活出完美的人生,為我們捨身受死,成為完美的祭物。唯有一位真正「有血有肉」卻完全聖潔的人,方能擔當這中保的角色。並且,正因他親自成為人子,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耶穌不是遙不可及、只受敬拜的至高者;相反,他活在我們的境遇中,親身經歷了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希伯來書4:15)。
回到約翰福音一章14節,我推想初代讀者必然因約翰的宣告深感震撼。他方才闡明這「道」就是神(1:1),是創造萬有、托住萬有的主宰(1:3, 10),是生命的源頭(1:4),也是照亮世人的真光(1:4, 8-9)。然而,他接著竟宣告——「道成了肉身,居住在我們中間」(1:14;新譯本)。這實在是超乎人所想、極其奧妙的事!
作者 Joseph D. Fantin博士
Fantin博士相信,正確理解神的話語能使信徒在與基督的關係裡成長、活出愛神愛人的生命、將基督的愛分享給這個失落的世界、建立普世的教會,最重要的是榮耀神。 他致力於教授釋經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應用和教導聖經,以實現這些目標。 Fantin博士的研究興趣包括公元一世紀的世界、希臘語與語言學、釋經方法,以及《約翰福音》和《希伯來書》原文釋經。他和妻子Robin育有兩個孩子: Jillian和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