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基督教的景象因現代主義與基要主義之間的爭議而動盪不安。現代主義者主張遵循耶穌的倫理教導,強調福音的社會意義,但他們不再接受傳統上對耶穌的神學主張。另一方面,基要主義者在面對當時複雜的社會問題時,選擇專注於福音的屬靈層面。然而,無論是現代主義者還是基要主義者,都在信仰與實踐之間製造了一種虛假的二分法,而這種二分法正是聖經所拒絕的。 

例如,希伯來語中的“tsédeq”(英文為『Righteousness』,中文譯為公義和正直)一詞,同時涵蓋了這兩層意義。Tsédeq 不僅僅在抽象意義上來理解公義,還描述了符合上帝認為可接受的要求的實際行動和行為。上帝因亞伯拉罕的信心而視他為義 (tsědāqāh)(創世記 15:6),但上帝也呼召他和他的後裔行走在耶和華的道路上,秉公「行」義 (tsědāqāh)(創世記 18:19)。 摩西解釋說,如果以色列人相信耶和華並按照妥拉(Torah)的倫理標準行事,上帝就會視他們為義 (tsědāqāh) (申命記 6:25)。 摩西還強調,這並非是一個無法達到的標準(申命記 30:11-14)。 上帝所要求的義是非常實際的,就像以憐憫之心對待窮人一樣(申命記 24:13;參馬太福音 25:34-40)。 

希伯來聖經強調,tsédeq(英文為『Righteousness』,中文譯為公義和正直)應當涵蓋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道德、倫理、社會和個人領域。公義應當影響我們如何與他人進行經濟交易:上帝要求以色列商人在買賣穀物和小麥等商品時使用正確的砝碼和量器。公義應當影響那些掌權者如何對待容易被欺壓的人:上帝要求古代以色列的統治者通過保護弱勢群體來促進社會公義。公義應當影響法官如何致力於作出公正且不偏不倚的裁決:上帝要求以色列的法官不偏袒富人,也不對本地公民比對外國人更加優待。 同樣,上帝要求法庭上的證人說實話,不作偽證。公義應當影響基督徒的生活。 上帝呼召那些信靠祂得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尋求道德和倫理的公義。 

詩篇15篇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信仰與行為的結合。 這篇模仿聖殿入口禮儀的詩篇,以一系列問答開始,這些問題是以色列人在接近錫安山讚美耶和華時所提出的:「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 誰能住在你的聖山? 就是行為正直、做事公義(pō ʿēl tsédeq)、心裡說實話的人。 」(詩篇15:1-2)。 大衛在此表明,上帝所接納、能夠住在祂「帳幕」中的「客人」,是那些生活以倫理公義為標誌的人。以賽亞也表達了同樣的情感:「從古以來,人未曾聽見、未曾耳聞、未曾眼見在你以外有什麼神為等候他的人行事。 你迎接那歡喜行義(ʿēśēh tsédeq)、記念你道的人。」(以賽亞64:4-5)。

因此,大衛和以賽亞與亞伯拉罕和摩西的看法一致:我們絕不應將倫理行為(正行 orthopraxy)與神學信仰(正信 orthodoxy)分割開來。 雖然神的恩典賜予信徒擁有因信稱義的地位 (positional righteousness),但真正得救的信心也必須與倫理公義結合,並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實踐出來。

 

(1) 利未記 19:36;申命記 25:15;以西結書 45:10 
(2) 以賽亞書 11:4;16:5;32:1;耶利米書 22:13;詩篇 45:7;58:1;89:14;箴言 8:15-16;16:13;25:5;傳道書 5:8 
(3) 利未記 19:15;申命記 1:16;16:18;以賽亞書 1:26;箴言 31:9 
(4) 以賽亞書 59:4;箴言 12:17 
(5) 以賽亞書 51:1;64:5;何西阿書 10:12;西番雅書 2:3;詩篇 15:2;18:20, 24;23:3;119:121 

 



作者 Gordon H. Johnston博士

Johnston 博士以深入的研究和嚴謹的態度著稱,他熱衷於幫助學生理解貫穿聖經的宏大主題。他擁有古典希臘語、聖經希伯來語以及閃族語言的學術背景,並曾作為訪問學者在芝加哥大學(2010-2011年)進行赫梯語的博士後研究。他的教學與研究興趣涵蓋智慧文學和聖經神學。 Johnston 博士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為英文版《NET聖經》作出了貢獻,並合著了一部名為 Jesus the Messiah 的專著。Johnston 博士與他一生摯愛的妻子Danielle育有三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