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18:23-25 講述了其中一個耶穌著名的比喻:一個僕人被免去了一筆無法償還的巨額債務後,卻拒絕饒恕一個欠他小額債務的同伴。在這個比喻的最後,這個被饒恕卻不饒恕他人的僕人,由於缺乏恩典而受到王的懲罰。儘管這個故事中並未直接提到恩典一詞,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於恩典的重要教導。我們從主耶穌那裡領受了極大的恩典。這個比喻讓我們明白,恩典是一種不配得的仁慈和寬恕的禮物,並且看到上帝的恩典應如何改變我們。 

希臘詞彙 χάρις (charis) 最常被譯為「恩典」,也可以譯為「好處」、「感謝」、「感激」或「恩惠」。保羅是所有新約作者中最重視提及恩典的一位。 χάρις一詞在新約中出現155次,其中100次出現在保羅的書信中。事實上,他特別強調恩典,每封信的開頭都以「願恩惠與平安歸於你們」作為開場(如羅馬書1:6;腓立比書1:2; 提多書1:4),並經常以「主耶穌的恩惠」作為書信的結尾 (如羅馬書16:20;哥林多前書16:23;哥林多後書13:13;加拉太書6:18)。 

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難以接受恩典或給予他人恩典,但我們必須向耶穌和保羅學習。保羅認為自己完全不配成為使徒(哥林多前書 15:9;以弗所書 3:8),而且真是罪人中的罪魁(提摩太前書 1:15),因此不配得到上帝的恩典。事實上,我們都是罪人(羅馬書 5: 8-12),都需要上帝的恩典。恩典與上帝賜給保羅的福音是一樣的。人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完全與人的行為無關(以弗所書 2: 8-9)。信耶穌的人如今因著「我們現在所站的這恩典」(羅馬書5:2)而蒙上帝的恩寵。上帝的恩典和慈愛流淌在我們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流淌在我們與祂永恆的未來中(羅馬書 5:17)。 

與耶穌一樣,使徒保羅強調並放大了上帝的恩典與我們寬恕他人之間的聯繫: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以弗所書 4:32; 和合本) 。

第 32 節中譯為「(彼此)饒恕」和「饒恕(了你們)」的希臘文動詞是 χαρίζομαι (charizomai),它是名詞 χάρις (charis) 的動詞形式。 

雖然χαρίζομαι經常被翻譯為饒恕,但這個詞的含義要廣泛得多。上帝對我們的恩典包括赦免我們的罪,並在 「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 」中賜我們豐盛的慈愛(哥林多後書 8:9; 參見以弗所書 1:3-6; 3:20-21; 哥林多前書 2:9; 以賽亞書 64:4)。這也是保羅要求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效仿的態度(以弗所書 5:1)。 

因此,「彼此饒恕」(以弗所書 4:32)的另一種解讀方式是「彼此施恩」。當我們完全明白自己的巨債已被饒恕時,我們就會渴望效仿我們的主,向他人施以同樣的恩典。 也許正因如此,保羅最喜歡對教會說的問候語就是 「你們蒙恩」。



作者 J. William Johnston博士

Johnston博士在成為基督徒之前,對聖經翻譯的準確性抱持懷疑的態度,因此對聖經的完整性也存在疑慮信主後,他決定辨別聖經翻譯是否可靠唯一的方法是學習原始語言。在完成德州大學古典學主修後,他進入達拉斯神學院 (DTS),並發現教學是他的熱情所在。他的研究興趣主題包括希臘文語法、句法結構以及約翰著作的研究。